近日,市教育委員會公布了全市首批20個“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應用場景案例。我校藝術學院孫文濤團隊申報的《基于AI多模態模型技術開發的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學偉團隊申報的《AI輔助納米材料學課程個性化學習》兩個案例成功入選,為探索“AI+教育”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鑒。

《基于AI多模態模型技術開發的智慧教育平臺應用》案例平臺集成多模態模型,實現了文字對話、語音互動、文生圖、圖生視頻、文生視頻及音視頻編輯等多項功能,可廣泛應用于工、文、醫等多個學科領域。現已服務院校機構、企事業單位12家,使用人數0.5萬;依托該平臺建設數字化教材5部、課程教案8門、課件15個、教學視頻27段近450分鐘;獲發明專利1項和軟件著作權1項,發表論文3篇。平臺實現了智能助教授課、智能助學回訪答疑和跨專業知識學習,重點解決了專業師資不均衡、教師AI技術培訓等問題,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創新AI服務教學范式提供了新路徑。
《AI輔助納米材料學課程個性化學習》案例通過分析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行為數據,利用線上教育平臺的人工智能學習助手,為納米材料學課程的學習者定制學習路徑、學習資源和學情反饋,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從而動態監測課程學習進展,實時調整教學策略,解決傳統教學與學生個體差異的矛盾。同時,該案例提供科研文獻分類和總結的實踐路徑的深入分析,助力課程項目式教學,為高等教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參考。
學校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將其作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學、管、評、研等領域,助推廣大教師以此為契機,積極將人工智能融入課程建設,開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探索實踐,著力打造具有天理特色的AI賦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更多具有創新性、引領性和可推廣性的典型案例,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