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2024年第十三場(總第28場)“明理青椒”沙龍舉辦。理學院教師齊景山、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魏俊青、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高世倫、理學院教師丁超亮、生命健康智能檢測研究院教師張鵬作學術報告。功能晶體研究院副院長俞洪偉、國家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人選朱巖擔任嘉賓。

齊景山以“低維結構材料中力電磁光多場耦合與性能調控”為題,匯報了低維材料中力電磁光多場耦合與性能調控的研究進展。該項目對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構中力電耦合和磁電耦合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目前,應變工程和外加電磁場調控材料性質的方案為材料在光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方面的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

魏俊青作了“面向腫瘤檢測的場效應晶體管生物傳感器”的專題報告。她表示,基于超高遷移率、超薄二維材料構建的薄膜場效應晶體管,以及以此為基礎構建FET型生物傳感器實現了腫瘤細胞中多種蛋白的快速分型和腫瘤標志物的早期篩查。該項目開發基于FET傳感器的單片校準方法和片上定量用于前列腺癌特異性標志物PSA蛋白的濃度評估基礎上,具有超高的準確度。

高世倫作了“聚合物的分子結構設計、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的專題報告。該研究通過構建聚合物電極保護膜來穩定鋰金屬電極,有效減緩了鋰枝晶的生長,減少了鋰金屬和有機電解液的副反應;采用聚合物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液態電解液,有效解決了電解液泄漏問題,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并提高了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機械性能、界面相容性和電化學穩定性。

丁超亮以“部分相干脈沖光束的傳輸和變換”為題,介紹了部分相干光束的基本概念、國內外研究現狀和一些特殊時間、空間關聯結構的部分相干脈沖光束的傳輸特性。該研究發現了光束在傳輸過程中的自聚焦、自分裂、遠場平頂等奇異特性,以及部分相干脈沖光束的時空相干渦旋和相干開關,從而找到了一種產生時空相干渦旋和時空位錯的方法。

張鵬作了“靶向治療腸道疾病的口服藥物遞送系統的研發”的專題報告。他表示,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其發病率在全球呈現上升的趨勢。傳統治療藥物往往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對病變部位靶向性差等問題,研究靶向治療腸道疾病的口服藥物遞送系統對于改善炎癥性腸病的治療效果意義重大。基于多酚類和多糖類活性天然產物構建,能夠調節腸道菌群和靶向治療炎癥性腸病的藥物遞送系統。該研究成功拓展了靶向治療炎癥性腸病的口服藥物遞送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前景。
嘉賓圍繞報告內容與沙龍學員進行交流探討和專業指導,鼓勵青年人才要在科學研究中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突破學科邊界,探索新的研究視角和方向,致力于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